集装箱建筑·设计·生产·安装·销售·一站式服务
定制咨询热线400-088-7011
云南集装箱厂家
联系我们

春之眼昆明集装箱

邮 箱:containerbox@163.com
手 机:13708855100
电 话:400-088-7011
地 址: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黑波村小林厂

刘晓都:一个红色集装箱,一粒长势喜人的艺术实验种子|人文特写FEATURE Vol.1

发布时间:2023-09-11 01:02人气:

“人文特写FEATURE”为OCT-LOFT的深度内容栏目,每期以人文视角挖掘园区故事,力图在“商业+文化”融合发展的当下捕捉有关文化艺术与创意设计的别样思考。

2004年,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LOFT)在华侨城原东部工业区旧厂房的基础上启动改造。作为园区建筑改造的规划单位,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自2003年开始介入OCT-LOFT的南区改造,至今已有近二十年之久。

彼时的南区改造中,规划了一条贯通南区的F1栋厂房通道,指向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尚未改造的北区及后续开通运行的二号线侨城北站。这条“划开”的轴线,既增添了南区的生活界面,迅速聚拢起人气,也为之后北区的改造奠定了基础。在后来的回望中,这一手笔被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刘晓都与孟岩视为改造过程中最重要、最有远见的策略之一。

如今在这条穿过OCT-LOFT南北区必经的通道上,聚集起多家被交口称赞的特色餐饮、艺文空间,已然成为创意社区热闹氛围的中轴线。

两年前,一个红色集装箱出现在OCT-LOFT南区通道中,悄然伫立。

缤纷、神秘、艺术、奇特……一连串联翩的浮想,是这个名为“The Cargo”的大盒子,留给左右两旁餐馆等位顾客的好奇与张望,也是穿行园区的游人上下打量的探询——“这个集装箱,究竟是什么?”

○The Cargo是一个由街头红色货柜改造的迷你展厅,也是一个跨界创意实验小组

几年前起,刘晓都在都市实践所在的E6栋大本营外,接手了这个空间,逐渐将其打造为充满实验性的艺术空间——The Cargo。

从创造这条通道到进驻园区,再到如今选择在此界面上发力,十余年时间折叠的褶皱里,刘晓都在不同的角色身份间转身,在建筑与艺术中游走,并以建筑师一贯的思辨与行动习惯,对艺术生态展开进一步实践。

如何让艺术空间运营模式变得更为可持续,是近年萦绕在他脑海中的问题之一。历经几年的积淀,答案逐渐成形,在他的观念与行动里外化,成为先知先觉洒下的一粒粒实验种子。它们萌出芽点、探出头来,正试图摸索出另一派生长机制。

在这个时刻,藉着The Cargo,OCT-LOFT在第一期“人文特写 FEATURE”栏目中与刘晓都再次聊了聊,他以亲身行动向我们展示“打开盒子”的过程,同时讲述了是如何跳出盒子思考(out of the box)。

刘晓都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

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

The Cargo发起人

01

变身为集装箱前的

“舶来”与“微光”

在The Cargo的红色集装箱出现之前,这个位置上曾有过办公室、酒吧、餐厅等多种业态的经营尝试,机缘巧合之下,出于对此前辗转状态的可惜,刘晓都接下了这个空间的运营。

“从空置,到把它做成,再到把它用起来,其实也经历了两三年时间,就一直在想怎么做。”伫立于园区南北通道,在这个划出来的生活界面上,他始终认为还是得做点艺术空间、工作室,做些跟文化创意相关的东西。

文化艺术空间的运作,极为不易,相当一部分投入是实打实的成本,甚至代表着在极漫长的时间内只出不进的现实难处。这件事考验着现实与理想天平两端的权衡,需要一定的实际经验,更需要一些“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奇思与巧劲。

出于便利,刘晓都自己上手操刀了The Cargo空间的整体设计。带着对可移动的灵活空间的大致构想,刘晓都找来了一个集装箱,将它切成一半,然后就在这一半的集装箱截面上安了一块玻璃,让它成为了一个2米4见方的立方体空间。

取材自集装箱,并以此命名为“cargo”(货舱),箱体空间自带一种仿佛被偶然“放在这儿”的临时感。这种灵活、不定的特性与深圳的城市气质形成了潜藏的上下互文,刘晓都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漂泊的状态,是不稳定的、可移动的,甚至它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我们希望The Cargo能在这个地方落地、产生更多的关系。”

The Cargo集装箱的概念设计图

在这个小空间里纯粹地做一些非盈利的项目,除却“支撑得住”角度的实际考量之外,这件事背后的发心,更多基于对城市里“微光之必要”的观照。

过往忙碌的工作节奏下,刘晓都的许多夜晚是在园区度过。每至深夜,看着这条人来人往的必经之路,随着旁近的餐馆打烊,渐次褪去热闹的亮色,陷入沉寂的黑夜。这种时刻里,他常在想,“我就应该做一个24小时都亮着的一个空间,一个有微光的空间。虽然在这个创意园里头,它是比较微弱的一个点,但有这么一个亮点存在,哪怕晚上经过这里,能看到的、能被照亮的可能只是很少的人,我觉得它在那一个时刻,兴许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点。”

○深夜亮着灯的The Cargo

回想The Cargo最初的筹划与构想,刘晓都一直认为,自己布下的并不是一个严丝合缝的计划,而是一种想让这件事“可持续”发生的直觉。“其实我就是想实验看看能够发生的是什么,然后也可以不用特别着急地去看它最后变成什么样。这是一个过程,现在还在进行中。”

“这样的一个地方,也许它能够产生一种东西。就特别像一个小种子一样,我们把它往这一放,看看它能长出什么东西来,具体它是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

02

兴趣的自由落点

“玩出来”的

“种子”生长过程

放入The Cargo展出的第一件作品,是刘晓都自己设计的一把椅子,其意图并不在展示这个坐具本身,而是希望创造出一些“something happens”的想象空间。为此,刘晓都邀请了许多人进入其中拍照。不同身份的人在这个空间中,或大笑、或严肃、或搞怪、或玩乐,并置呈现一种奇妙的人生百态。

(←向左滑动查看)

○ The Cargo 椅子展,2021年9月。The Cargo的好友们在空间内体验,图中为艺术家沈凌昊夫妇、艺术家厉槟源。

素有微型建筑之称的椅子,往往被视为浓缩建筑师理念的造物,也是使用者与空间接触的最小单位。而这把椅子透过其中的坐立起卧等交互活动,传递出嬉笑怒骂的百般情绪,也使得附着在这个空间上的可能性开始有了更多实感的形状。

○ The Cargo 椅子展,2021年9月,李安红 摄

紧接着The Cargo以遥相呼应坪山美术馆的方式,呈现了丹尼尔·克诺尔《物化》的卫星展,并邀请平面设计师黄扬为此设计了整套的平面视觉系统。

○ The Cargo展出的丹尼尔·克诺尔《物化》卫星展

The Cargo的第三个创意事件,是与艺术家沈少民团队合作的“XAA城市影像计划”作品——《无休止的城市》。项目以影像的方式记录,邀请许多群众演员在盒子空间中,模拟城市人的一日生活状态,通勤、吃饭、看书、跳舞……不同身份交织不同的生活状态,最终通过简单抽象的方式直白表达,呈现了一次有趣的艺术尝试。

以下视频来源于
XAA建筑事务所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 《无休止的城市》影像记录视频

○ “XAA城市影像计划”作品——《无休止的城市》拍摄现场,2022年1月,李安红 摄

近期在The Cargo展出的是,同为“园驻民”的艺术家薛峰的《二个时刻——另一个改造的布鲁尼科音乐学院》。薛峰基于对意大利布鲁尼科音乐学院建筑中庭风格的喜爱,结合自身的理解,对已经改造使用的意大利布鲁尼科音乐学院进行“再次改造”,将建筑中走廊的墙壁换成镜面,让拱窗和柱子在空间里无限延伸。

此外,他还以海的意象,设计了七块有色彩的墙壁,希望在宁静的氛围中,提供一种海的景象与浪的声音的想象。受建筑师布鲁诺·陶特的影响,薛峰认为,在这个正方体空间内,每个人都可以介入自己的想法,也都可以注入自己的理解与想象。

○ 薛峰《二个时刻——另一个改造的布鲁尼科音乐学院》

几个展览做下来,刘晓都和团队渐渐明确:这些在The Cargo里发生的东西都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轻”。他们无意追求所谓的商业模式,不浪费不必要的成本,也不愿过度投入沉重艰涩的议题,而是以相对简单的、轻松的、低造价的方式,将想表达的概念和内容恰当地呈现。

在这个过程中,The Cargo一直将“玩”视作先于一切的最大前提,通过即兴的趣味开展灵活的艺术实验。“这个‘玩’,对于我们来说是很认真的一件事,我们希望能够从中发现一些东西。所有新的东西都是从萌芽开始的,就像这么一个小的盒子,它也有好多可以去玩的东西。”

对于The Cargo而言,从支撑日常生活的“正事”之外跳脱,把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落地在“兴趣”——这个最重要的核心基点上,才能让创造力萌发出新的想象与启发。

就像刘晓都所说的,“兴趣不是简单地拿聪明才智去换钱的事情,最终你还是要把很多事情落在你个人的兴趣上,这样才能做成、做好。”即便这些事情刚开始可能没有显露出实际的意义价值,甚至就是自娱自乐,但慢慢地坚持下来,它也可能就会逐渐变成一件“正事”。

唯有兴趣才能使创作达到更好的状态,才能在自由驰放的心潮中,激荡出许多“啪!”灵光一闪的时刻。

“我就是希望像The Cargo这样的地方,能成为我们的‘Sparkles’、灵感爆发的一小点,这就行了,我觉得意义就已经非常足够了。”

03

文化艺术空间的运作

能够更可持续吗?

除却文化艺术表面的绚丽光晕,落回到一个实体空间的运作上,通常需面临许多实际难题。因为无论是大型的机构,还是小型的空间,其运作大概率都意味着入不敷出的持续投入。虽然对于不少大型的运作主体而言,这样的成本并非不可负担,但究竟是否有更合理的可持续运营方式呢?

在构思小小的The Cargo,以及运营坪山美术馆这类公立的艺术机构时,刘晓都始终在思考——“一个健康的人文艺术机构,它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模式自己发展下去,才能达到一种自成自立的可持续(sustainable),甚至逐渐形成一个生物系统般的小生态?”

要找到这样一种“可持续”的模式,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尝试和实验过程,才能摸索出实际的脉络。刘晓都与团队决定将The Cargo作为起点,通过这个空间来进行一些探索。

在最近的展览中,在艺术家薛峰的提议下,The Cargo开始尝试“赞助人”的模式:一位艺术家搭配一位赞助人,一两万的赞助费便能支撑起一个艺术项目。这背后的动机不在于通过艺术去赚钱盈利,更多是希望为艺术实验空间的可持续运营“打开一个尝试的口子”。

在目前尚未形成完备的艺术赞助模式的社会中,这个尝试旨在从细微的起点切入,像放下一颗种子之后,共同浇水抚育,形成一种成长的机制,同时也为喜爱艺术的支持者们,提供更多参与的节点和契机,而无须止步于一个想法或等待巨大的机会到来。躬身亲历,才能获得实际的体感,发现其中的趣味与意义。

○ 薛峰《二个时刻——另一个改造的布鲁尼科音乐学院》展览,The Cargo首次采用赞助人模式。

The Cargo谋划着将这件事坚持下来,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总结,形成更有意思的连续系列与记录。例如,后续将空间出让给一些艺术家进行创作,引入赞助促成落地,后来的艺术家便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些东西或者做一定的改造,变成新的一类项目。最后这些事情就能以“又轻又小”的方式,自发地继续向前,不断地加入一些新的可能性,走出自己的一种可持续的状态或模式。

“这件事一定是这样的:做一次,这件事只是有个形状;但做了十次或更多的时候,一些质变就发生了,它可能就真正成了一个事儿。我们希望坚持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让它成为一个有意思的小小生态,也期待它最后成为上下文关联的一种因果关系。”

04

艺术不是纯花钱的事

它同样具有显性价值

从更大的经济与产业维度来看,刘晓都同样认为文化艺术机构有责任与义务去找到这个问题的论据——对于地方经济而言,文化艺术机构的价值还可以在哪里?

以坪山美术馆为例,他解释道,虽然公立美术馆背靠政府的资金拨款,许多人也就此认为做文化事业应该无回报地完全投入,纯粹地谋求精神文化的潜在价值。但在刘晓都看来,文化艺术机构也能同时具备显性的价值,它可以通过艺术和文化创意的结合,形成对产业的拉力,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他和姜俊(艺术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最近共同推进的坪山文化地图项目中,他们就试图以一种更具研究性的学术化方式,将坪山的文化、经济、自然风貌等资源数据,集结成清晰可观的研究手册,便于文化艺术的从业者和投资者能够快速获取认知、找到感兴趣的内容,为更多人认识坪山提供了一种支持。

他们试图通过这些实验性的尝试,将国外一些成熟的经验方法,引入国内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成熟度和经济实力的城市或地区中,探讨在不同的语言文本和城市背景里,这些经验是否还具备效力,又能否发展为更多对城市有益的本土化模式。

“艺术不一定只能作为纯粹花钱的事,它也有可能成为经济产业中重要的一环。而当我们有意识地把它变成其中一环时,艺术的作用和价值就将彰显出来,它也就有了能够自我立足的、健康的发展模式。艺术并不一定要等待‘输血’或‘喂养’,其实它本身就有‘造血功能’,它自己就具备推动经济的一些能力。”

05

回望原点

再看OCT-LOFT

从2003年都市实践介入OCT-LOFT南区的改造开始,刘晓都与创意园的渊源已有二十个年头。这些年来,他始终带着亲历者的审慎目光,观察并见证着OCT-LOFT的发展。

○ 刘晓都行走在OCT-LOFT,这是他每天工作的必经之路

回顾自身与当代艺术最早的结缘契机,刘晓都回想起了2006年在OCT-LOFT的E6艺术空间。彼时,都市实践刚搬入园区E6栋不久,他们将其中的一部分空间作为展示与活动的场地,多次在此策划为艺术家提供支持的展览(注:后来在坪山美术馆和The Cargo展出的艺术家丹尼尔·克诺尔便在其列)。这个艺术空间与园区那些年办过的展览,连同刘晓都在国外美术馆群的艺术游历,汇聚成了他口中那些“懵懂的兴趣与认知”。后来,在艺术里徜徉的这些兴趣,也逐渐萌发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

如今,站在时间的豁口上,历经多重的角色转变后,刘晓都在回望创意园区的文化生态时,还是认为OCT-LOFT最大的核心优势归根结底在于其内容与机制。在原先的旧厂房硬件上,它虽没有特别精美的基底,但十多年间在此扎根破土、拔节抽穗的人文内容,成就了这个地方无可替代、富有生命力的灵魂底色。

其中在2007年、2008年的OCT-LOFT创意节“21,设计之上”“21,设计中心”中,都市实践曾连续展出《为创造的改造——OCT-LOFT规划概念展》,对创意园区未来的运营机制进行了研究,并为餐饮、设计、教育、艺术等业态的合理比例提出过规划建议,以期维持其丰富的内容生态与健康的内容能力。

这些年下来,在刘晓都的观察中,OCT-LOFT在园区运营方的努力下,保持着艺术与设计平台的初心,也逐渐发展出一种成模化的健康状态,吸引源源不断的设计机构与艺术画廊进驻、交流、创造。

“在创意园身上,我们发现就像我们当时研究说的那样,其实艺术这件事,它不见得就只能是个累赘,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包袱,真能做得好的话,整体上是能够在这个地方的经济和文化中,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推手。”

请您用一句话来形容OCT-LOFT?

刘晓都:你看我们这么长时间在这待着,还是因为我觉得我们创意园这一块儿其实还是最好的、最值得待的一个地方。放眼在深圳来看,从我的角度就是最值得的,没有之一。

护草成荫,积木成林。

任何事物的开头,都需要一个微小而切实的开始。无论是最初OCT-LOFT的E6艺术空间,还是如今的The Cargo与坪山美术馆,对艺术的热爱始终是观念所埋下的最好的“种子”,它们在持续行动与实验的建构下,不断转化为积极的“生长”,也为城市带来更多葳蕤繁茂、轻风穿林的遐想。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南方艺术的林中,还将冒出更多自成一派的“生长”。从自生到共生,大家一起组成更可持续的艺术生态与未来。

The Cargo 够艺术

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1栋104-109

部分图文资料由The Cargo惠允使用,文章版权归OCT-LOFT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转载请联系后台。

400-088-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