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绿色生态”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各行各业都开始着手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自1801年集装箱的设想被提出,到1956年海上集装箱运输开始,其后的时间里集装箱运输展现了极大的优势。集装箱的标准化为集装箱建筑奠定了基础,集装箱与建筑学的结合便有了“集装箱建筑”。
建筑设计的本源是创造空间,集装箱建筑设计也不例外、集装箱建筑虽然从形式上属于固定模式的拼接,但是从其根本属性上还是要满足建筑的目标和要求。
空间构成
1)建筑空间=箱体内部空间
1.1 单箱体
单箱体形式目前仍然是集装箱建筑的主流。它既可以用于繁华的都市,又可以用于僻静的乡村。它可以是住宅、酒吧、餐厅,甚至是一间办公室。集装箱的本体赋予了这些建筑便捷的移动性,而这样一座单体建筑所需要的工期也是十分短暂。1.2箱体叠加
虽然单个集装箱有诸多优点,但其容积和功能毕竟有限。由于集装箱很容易就可以堆叠组合在一起,很像乐高。
2)建筑空间=箱体内部+外部空间
2.1箱体堆叠形成空间
在堆叠集装箱的时候,会出现箱体组合形成半围合空间,这类空间的出现,丰富了集装箱建筑的空间形式。而这种堆叠手法同时也丰富了建筑的造型,同时也会形成“建筑场”,这种“场”会通过不同的空间感受给人以精神上的暗示或启发。
在集装箱建筑中,有些空间无法通过集装箱之间的组合得到,这个时候就需要添加其他构件来保证建筑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功能需求。比如利用钢材、玻璃等材料在建筑底层实现架空空间,这些材料的加入并没有破坏建筑的整体形象,反而丰富了空间。单纯使用集装箱只能实现空间围合,如果再加上钢材与玻璃就可以形成半围合以及开敞空间。通过这些构件的介入,集装箱建筑会更好的体现设计的效果,加大内部空间的延续,丰富建筑立面和外在表现。
3)建筑空间=主体空间+集装箱辅助空间
有时,集装箱并不是作为建筑组成的主体,而是作为辅助部分出现。比如在建筑扩建项目中,集装箱绝对是一种便捷的解决手段。而在部分建筑设计初期,就加入集装箱的元素,以达到建筑师追求的形式或功能的目的。集装箱的加入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并在外观上达到良好的效果,甚至还会降低部分造价。
案例分享
Contertainer中心
设计机构:Dpavilion 建筑事务所
地点:印度尼西亚巴图
用途:健康诊所、图书馆
合作伙伴:EdwinNafarin,Heksa Putera,KartikaCiputera
摄影:Ganny Gozaly
集装箱数量:5立面图
室内部分的设计以图书馆的内部空间为佳。第一,色彩上采取了灰色的地板、白色的墙面、木头书架这样一种穿线式的设计手法,既不突兀也不模糊;第二,在每个集装箱单元体空间的划分上,通过运用书架的组合排列,创造出一片独立的阅读区域,区域中可陈列供读者使用的桌椅、电脑等;第三,整个空间划分为室内阅读空间和室外阅读空间,人们站在顶层的平台上或通过窗子能够看到城市的景观。
这座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建筑是由5个可回收再利用的二手集装箱拼接而成的,每座二手集装箱的改造费用约5000元人民币。除了集装箱,建筑构件还包括起支撑作用的钢柱。集装箱是一个很理想、很独特的建筑构件,经济实用而且很具有象征意义,可以将其他地区的广阔世界展现给的孩子们。这座集装箱图书馆也加速了当地从郊区市镇逐步向现代都市迈进的步伐。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集装箱建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带来了新颖的建筑形式。希望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描述,能对集装箱建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更希望有更多的集装箱建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免责声明:本文章来自于《集装箱建筑设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