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这个阶段应该都有了比较完整的快题作品,相信各位已经画过很多的平立剖以及轴测图了,对自己的快题水平也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已经有同学可以在六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的图面,但笔者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大部分的同学完成了平立剖轴测等图之后就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将设计说明部分框出来就当完事, 即便写了设计说明的同学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在设计说明中大谈场所,但对这个词的理解却出现了偏差,在正式的考试当中,这样的问题一旦被发现也会造成扣分。虽然这种情况比较少,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运气问题,但对于考研的我们来说,考研更多的需要的是确信,而不是运气,所以今天我们就以各位在设计说明中经常会提到的“场所”为切入点,来谈谈设计说明到底应该怎么写。
从设计说明的角度来说,不同专业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环艺方向的文字内容可能会相对更多一些,景观相对较少,建筑方向则最少,大多数情况下就是100字左右。
要想在有限的内容中写明白自己的想法,往往就需要比较权威的理论给自己背书,但如果自己对这一理论或者名词了解的不够充分的话,很容易暴露出自己理论认知的缺陷,从而造成扣分。
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整个方案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题目中所要求的功能空间,整套方案处于刚好完成平立剖轴测的状态,缺少表达空间细节的分析图,在设计说明中却写了大量关于场所精神营造的内容,这样就会造成明显的驴唇不对马嘴,进而会造成方案出现漏洞。
设计说明应当与你的快题形成一个逻辑闭环,如果你的方案想以场所精神为核心,我们应该先理解场所精神是什么。我们比较熟知的场所精神一词最初是由诺伯舒茨在其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出的,在下文中我会做一个简单的解读,给各位做一个参考。
原文有些晦涩难懂,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阅读所谓“场所”是一种超越建筑的存在,它并不是孤立的,是建筑实体、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紧密结合的一种关系。但“场所”与我们之前所研究的建筑理论有所不同,大多数的建筑理论还是以建筑本身的物质性特征为切入点,它更多的是以建筑现象学为背景,将对建筑实体层面的理解转向了心理层面的理解。
这与我们所熟知的科学性描述有所不同,所谓的“场所”突破了传统认知的建筑,而是关于在这里活生生的人的历史,是此地所发生的一切现象之和,是一种建筑带给人的主观感受,一种被空间所创造出来的氛围,它可以是气味、情感、色彩、温度、触觉、光线、符号等等存在,用大家在考研过程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来概括,场所精神是空间创造出的“诗性”。
斯卡帕的布里翁墓园 图片来源:有方建筑物使得场地变成场所,否则其永远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建筑又使场所变为了空间,但依然不是完全人为的产物,即使是再高技派的建筑,其中也一定还有自然的元素,而我们永远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带有了更高层次的属性。建筑的“场所精神”依附于在这里生活的人的记忆或者生活经验而存在,就如阿尔多罗西认为的,建筑作为一种经久物,会承载着当地所发生的历史,记录着时间的变迁,作为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纽带。这也是美院建院重视场所精神营造的原因之一。
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如果想将“场所精神”作为自己设计的核心,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考量标准,你的方案在场地中存在的时候,应当产生一种「本就属于这里」的归属感。想要实现这一点的手段有很多,大家可以按照自己平时绘画的速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其中就包括对材质的刻画、重点空间的分析图,如果时间允许的话甚至可以画小幅的空间效果,这并不需要有多么精致,重点在于表达空间氛围。
如果要聊聊具体的案例,其实根据我上文的描述,大家应该心里也能有几个八九不离十的案例,距离我们最近的就可以看看王老师的作品,通过王老师的作品大家可以很好的理解什么是场所精神,而且同为中国人的我们也能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同。
富春山馆至于外国建筑师的作品,各位可以翻翻我们的往期内容,介绍的几个建筑师及其作品都非常值得学习,比如卒姆托、斯卡帕等等。
这一期的推送主要是以场所精神为一个引子,聊一聊建院考试中设计说明的问题。最关键的点其实是了解自己在写一些什么东西,如果自己对某一名词与理论都是处于一个一知半解的状态,就尽量不要将他写上去,考试重要的是展现自己最好的东西,不要去打肿脸充胖子,最优方案是选择自己熟悉的理论,当然对于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来说,写设计说明也是有所侧重的,在考试的时候还需要根据题目做出具体的调整,确保不要出错才是高分的保证。
咨询、试听、报名可以+V..信..